我与教改同成长
广州市白云区华丰小学 杜玲利
依稀记得,2016年年初九,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刮着刺骨的寒风,在课外辅导机构待了足足5个年头的我,毅然决然离开了早已熟知的领域,拖着行李箱,背着行囊,出现在了华丰小学的门口。
矗立于校门外,脑际再一次浮现出魂牵梦萦数次的情景:站在大课堂的讲台上,倾听着孩子们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思维碰撞;感受着同学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气;享受着我于关键处,疑难处的激扬文字,点睛之笔。好一个为人师,既是雪中送炭,又不缺锦上添花。沐浴这大课堂带给我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恍惚中,嘴角已微微上扬。也许,这一幕幕的幻想,即是我对教改最初的设想和定位。这一切,是我未完成的一个梦,而今,我想要在这里实现。
- 山重水复疑无路
行走在华丰小学的校园里,穿行在教学的办公楼之间,无处不能感受到“研学后教”的教育思想,可是这一切于我而言,竟是入赘云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过去的五年,身在课外辅导机构,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钻研广州市中小学语文考点的解析和讲解上,查漏补缺,对症下药的上课模式,让我完全脱离了大课堂的教学。所以,面对眼前的“研学后教”,一个词形容——“傻眼”,更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我该如何理解,领会,消化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在我的课堂上开展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迷雾重重,任重而道远啊!
幸运的是,开学不久,何主任进行的新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就涉及到白云区“研学后教”上课模式的学习。为此,忐忑中带着几分欣喜,有种脚踏实地,心中有底的感觉。坐在多媒体教室里,看着一页一页翻过的幻灯片,听着一句一句关于研学后教的解读,如“研学案”“导学案”“以学定教”“先研后教”“研学问题如何设置”“研学问题的价值”……新鲜的词语,新鲜的理念,如暴风骤雨一般劈头盖脸打过来。我只想说,第一次培训过后,我任然迷茫不知所措,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我不知道如何写研学案,如何制作导学案,一切都是茫茫然,只能仰天长叹。接下来,语文组的教研组长,数学组的教研组长分别进行了文理科如何开展研学后教课程的培训。几周下来,学校培训,自己课外翻看资料,了解白云区的教学改革政策,主题,前辈们撰写的相关论文,终于有了一点点眉目。对此,我不敢说理解,领会了教改的本质,充其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摸索。
二、拨开云雾见明日
作为新老师,我必须参加学校的过关课讲课活动。就在此时,手指在键盘上跳跃着,试想当时的一幕幕,恍如昨日。
当时我选的是《扁鹊治病》这篇课文,因为它的故事性比较强,学生们的兴趣会相对比较浓厚一点,自然课堂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就不用担心了。对于“研学后教”,此时的我,只能抓住皮毛,它的几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成果展示”等等进行操作。经过几个日夜,手中的研学案和导学案终于发给了教研组长,稍作调整后,我就走上了过关课的讲台。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样学样。首先,我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名同学,形成一个基本的讨论小组模式。其次,在研学案上,我制作了一个表格,即扁鹊给蔡桓公几次看病的病历表,并把这个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之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然后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最后,针对这个病历表,进行全班展示,完善答案。《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两个研学问题:1、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2、角色扮演,每组各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扁鹊和蔡桓公,想一想,猜一猜,扁鹊会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又是怎么回答扁鹊的?
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我洋洋洒洒地科普着我的学生,此时,我已然忘记紧张,忐忑,享受着眼前的这一切。可是,时间也毫不留情地从指缝中而悄然滑过。这时问题来了,我的第二个研学问题没有时间展示了,为此,我只能故作镇定地结束新课,把第二个研学问题抛诸脑后,而我的“新教师过关课”也就这样无声地结束了。晚饭时,碰到主任,简短的一句话就点出我的症结所在——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经历了这一次的过关课实战,加之教研会各位老师的点评,一字一句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研学案,导学案的撰写,还是研学问题的设计,亦或是课堂各环节要注意的要素上,都是收获满满。不敢说此时此刻,我就彻底了解了“研学后教”,但起码已经拨开了层层迷雾,见到了微微的曙光。剩下的日子里,我依然坚定地实践着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虽做不到专家所说“要把语文上得诗一样美”的境界,但也要有“虽不能至,心之向往”的激情,即使再累,也值得,因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梦。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
什么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带着新学的招数,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走在教改的道路上,并幻想着我的学生会因此爱上语文,能从生活里发现语文。为此,语文课上我追新求异,座位的编排,教学形式等方面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查,自我总结,还他们学习中主人翁的角色。比如,本学期举办的三次语文活动:“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赛、“浓浓思乡情”主题表演活动、|“我是小小推销员”,可是最后的结果都不是很尽如人意。第一次的辩论赛,虽然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积极性不用说,但是整个过程其实还是把控在我的手里,而且最后的一个落脚点,结论——开卷是否有益,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书时,要读那些有益的书。这一点,即使我在讲台上明确指出,学生们依旧浑然不觉。他们完全沉浸在正反方的争论上,以及最后哪一方获胜上面。第三次活动“我是小小推销员”,原计划是每组派一个代表做推销员,介绍该公司的新型玻璃,下面的每位同学做顾客,而推销员和顾客之间可以进行对话交流。出发点很好,幻想了各种订购玻璃的火爆场面,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场面异常火爆,课堂却乱成了一锅粥。最重要的是,面对顾客的种种提问,小小推销员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所以,活动最后只能在我三令五声的喝令中半路夭折。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纠结而彷徨,陷入了新一轮的迷雾中。如此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喧闹的背后,我看到的只是流于形式的研学后教。回过头来看看,两次语文课堂活动课的失败,让我竟有种不知如何去教学生的滋味。心烦意乱之余,心中的一腔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教改?不,教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到位呢?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在我徘徊琢磨,踽踽独行时,语文组内研讨,大量教改书籍、期刊……像一场场及时雨泼洒在我的心田,润物无声;宛如黑暗中的一盏盏明灯,指引我走出了迷惘的低谷,豁然开朗。鉴于此,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重新去学习研学后教的理念,并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传统教学与白云区研学后教的差异。就在我冷静而充分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后,渐渐地,我的思维开阔了,对研学后教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我想,其实教改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是一个还未实现但在努力完善的梦境,只是一些比我们学识渊博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罢了!它并不清高,并不深奥难懂,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
有专家曾说:“教育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改革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改实践中的学生可能会爆发惊人的潜能,教改过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教改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而教师如何在教改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我想,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研学后教的循序渐进下,“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这也是我唯一成长的道路。
离开课外辅导机构,走进大课堂,是我寻梦的起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的孩子们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做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激情的新一代弄潮儿才是我梦想的至高点。所以,我愿意在教改的路上挥洒汗水,广思进取,接纳教改这个大课堂给予我的一切,并主动参与到教改的大课堂,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继续乘着教改的春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