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名师风范 教学感想 特色展示 师生作品 优秀论文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课例研讨活动感想
发布日期:2016-12-20 浏览次数:1316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课例研讨活动感想

广州市海珠区龙海小学教师  曾翔

2016316日,海珠区教育局在江南新村第一小学开展了“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课例研讨活动,由汇源大街小学马雅君老师和绿翠小学何颖申老师分别执教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第一、二课时。

听了马老师、何老师的课,我感慨颇深,下面我就“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这一主题从教材的语用功能、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 教材的语用功能。

教材的语用功能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基础,把教材中课文作为学生学习阅读、学会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第一手材料,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

  • 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定位一篇课文的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发掘文本的人文思想,而语言训练目标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却始终处于朦胧状态。

  1. 解决的办法。
  2.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语用的教学设计:即以语用为中心,构建“总体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级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践行读写迁移,做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下面以《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为例: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像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基于“语用”的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初旬、熬粥、蒜瓣、陈醋、翡翠、榛子、栗子、风筝、鞭炮、麦芽糖、寺院、逛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作者对内容选择的用意,明白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比照本地的过年习俗,模仿文章的写法,拟写作提纲,并选择一处详写进行堂上练笔。

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给教师指出正确的方向。从教学目标的比对中看出:基于“语用”的教学目标有更为清晰的“语用”目标教学指向,更有利于教师抓住语用点,并围绕此语用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语用”的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教师潜心会文,在正确地解读文本的高度上,寻找语言的增长点。

  1. 减法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

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一篇课文,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教完,不可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能抓住一点做足文章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攻其一点”,做到“一课一得”。如果课堂上想把每一个点讲透,结果就是:想要抓的太多,但最后什么都没抓到。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本文有以下语用特点:1、朴素、自然、流畅、通达、亲切、俗白,有浓郁的北京风味的语言风格。2、引用俗语。3、修辞手法。4、运用罗列式的句子,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地丰富。5、通过调动各种感官(除夕),使描写更具有画面感。6、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北京的春节》中详略非常有特点,这也是编者把这一篇文章选进教材的意图。总体结构有详略,详写部分有详略,略写部分也有详略。这是以前的教学上涉及较少的,鉴于此,本次教学课例中体现的就是:以“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其他的语用点仅仅一笔带过,或者并未提及。

  1. 提前告知学生教学目标

语文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的中心到底在哪里?这是令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语文老师们常常觉得:数学老师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教什么是确定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就知道,老师这堂课要教些什么,故而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语文老师要自己去找该教什么。学生在上课之前也毫无目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上课时,甚至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就把有效的教学目标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找到一些模仿的对象,这就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生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1. 把握问题梯度

下图表格是本次教学设计的节选,表格中给出了部分的时间、段落、风俗习惯,学生可根据老师给出的例子,依葫芦画瓢地填出空缺的内容,降低了填空的难度。试想,如果教师给出的空格一片空白,相信有很多学生就会被难住了。这其实是给学生一个闭门羹。学生找不到出路,教师干着急。

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要照顾全体学生,有些问题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但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达成度不高,究其原因,常常是教师人为抬高了起点所致。所以,教师需要把握问题的梯度,让学生能够答得上,再慢慢过渡到经过思考能答得上。

  1. 读写迁移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阅读与作文割裂开来。实践证明,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将作文教学融于语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带着学生一同解读文本,一同探索作者写作的思路,摸索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孩子摸索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学会有所取舍,学会推敲,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那么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语用。

读写迁移之后,仍然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生对语用点的掌握情况,并对未掌握的学生加以指导。在这里,我罗列了自己在平时经常使用又比较有效果的几种方法:

  1.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大声地读给自己听。“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
  2. 学生上讲台读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地简单点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或学生互评。
  3. 小组内互相阅读作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全班交流。
  4. 学生间互相书面批改。把批改到的好词好句大声地念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
  5. 为学生提供包含相同语用点的范文,让他们尽情欣赏,然后再比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进行修改。
  6. 总结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故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思维的创造性、观察生活的细致性,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而有效的反馈则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作文的冲动与欲望,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教师只让学生写作文,却没有告诉他怎么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作文有恐惧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教师能够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守住 “语用能力”这个语文教育的“根”,才能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低负”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