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经典思想对班级管理的指导意义
白云区龙溪小学--胡锐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增加智慧,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我认为国学经典思想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儒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 1.确立儒家“积极有为”的思想
无论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境况如何、班级的现状如何还是自己所带班的学生如何,都要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是可以把孩子教育好的。只要信心还在,只要我们还爱孩子,爱教育,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
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个积极乐观、追求上进的班主任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无论是班主任脸上洋溢的笑容,还是他谆谆的教诲,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有了正确的思想导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
2.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
首先,我觉得信仰缺失是我们好多人共有的问题,而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像一棵大树没有向土地深处扎根一样,是难以抵御外界狂风暴雨的洗礼的。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执著精神,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精神强大的人。而在一个班集体中,至少应该有自己的班级理念,这个理念就是班级的风向标,是全班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我曾带的一个班班级理念是“高中生活一晃即逝,我要在这里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争分夺秒,学好文化课;热心助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每次班会上,学生都会诵读,时间久了,这种思想就会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目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好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而对学生品德方面关注的不够,因此,有才无德的例子屡屡发生。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强调的“孝、悌、谨、信、爱、仁”和“温、良、谦、恭、让”这些品质才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平时多给学生讲讲这些,就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品德教育。而且,这样能防患于未然,远比等到学生犯了错误再去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要培养学生感受快乐的能力。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我们能清心寡欲,没有过多的欲望,快乐是很自然的事情。毕淑敏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其实幸福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应该有的状态,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应该是过多的欲望吧,如果我们能像儒家提倡的那样,改掉“吃喝玩乐淫”的习性,化掉“怨恨恼怒烦”的秉性,圆满“仁义礼智信”的天性,还能不快乐、不幸福?我觉得能使学生有一颗能感受幸福的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能从简单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快乐,少一些物质上的攀比和追求,同学之间的相处也会比较和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自己喜欢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有“三日不读书自觉面目可憎”的反省,就不愁他们学不好了。当听到有的学生大学毕业就把所有的书都扔掉,我深觉痛心,我自认为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竟使我们的学生如此厌恶书本?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如果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也不至于太枯燥,而且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当然,我觉得要让学生做到上述这些,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先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才能称得上“先生”。
二、墨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老师一碗水端平,学生感受到公平,师生间的关系近了,好多问题也就好办了。
三、法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要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法家的“法”治,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套科学、细致、行之有效的班规,要建立一个优秀的集体就如同纸上谈兵。尤其在建班之初,班主任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出班规,而且,这套班规就像班级的法律一样,“有法可依”之后就是“有法必依”“非法必究”了。一开始制订、执行班规是可能有点麻烦,但只要坚持下去,良好的班风就会形成。
四、道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做了种种努力之后,我们还得借助道家来化解“执著”。用“道法自然”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或许更容易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言行举止上的“特殊”表现。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师生间的沟通或许会更顺畅。我们还可以从道家学习如何与学生、与自身和谐相处,我们自己的心胸打开了,自己的“精气神”足了,心态变好了,所遇到的麻烦看淡了,自己更快乐,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一些问题可以解决,班级也会更和谐。
我认为“无为”的班主任或许更能培养出“有为”的学生。凡班干部能做到,班主任绝不插手,凡普通学生能做到的,班干部绝不干预,只管放心地交给学生去做,放“权”给学生,放“责任”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也不再瞎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