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名师风范 教学感想 特色展示 师生作品 优秀论文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发布日期:2016-11-24 浏览次数:3669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

                                             科技园中英文学校:  吴道云

摘要

   汉语里歧义现象相当普遍,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都随处可见,所以系统地认识和研究汉语歧义问题是很必要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说,它实际上是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反映出一种语言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词典里的评词除了有名词外,很少不是多义的,单词的组合也往往可以作多种分析,如果一个短语(句子)表示,分析歧义现象可以使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从实用角度说,只有识别清楚并分化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才能排除其消极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干扰,并利用其积极因素以增强其表达效果。本文就从含义、种类、作用、消除四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歧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歧义、语音、结构

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在修改病句的时候,常会讲到其中的一个病因,那就是句子有歧义。所谓歧义,简单地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例:1、思念着故乡的亲人们。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对故乡的亲人表示思念;二是亲人们,他们对故乡思念。2、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叫他”或“我去喊他”。3、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歧义现象。请看下面的这句话: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再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
活竟然难以分清。“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尚不清楚。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歧义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类型。从语用上看,歧义分无意歧义和有意歧义,广告
、合同或条约的例外条款、双关等是有意歧义的例子。“无意歧义”一般发生在词语的字面意义、所指和结构层面上,属“言内语境”的研究范畴,主要指语句的语义内容,即语言本身的因素,多数是由句法及语法歧义现象所导致。一般意在表达一种意思或一个指称对象,通常是偶然的(尽管时常发生,却是非故意的语法现象,是说话人在不经意和无意识的状况下触发的)。

例如:(1)关心学校的教师。
     此例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层次:
    (1a)[关心+(学校的+教师)]
    (1b)[(关心+学校的)+教师

    以上例子中的语素序列没有变,只是句法结构层次不同,它分别同(1a)(1b)相对应:(la)是动词短语,(lb)是名词短语,即两个深层结构共一个表层结构。

    (2)“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鲁迅:《阿Q正传》)该句中的“好,好!”这句话,“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它既同阿Q与小D这场“龙虎斗”的特定语境相关联,又与这句话的语义解释有关系,即“好,好!”这个语句有“劝解”(停止殴斗)、“颂扬”以及由“颂扬”而引申出的“煽动”;鼓励殴斗是话语接受者充分理解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引发的,会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的意思。
从考察歧义的语言范围来看,歧义分
语内歧义和语际歧义。语际歧义是指发生在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语际歧义既有语法上的歧义,也有文化造成的歧义。如  :在英语里有些动词可以作为及物动词,也可以作为不及物动词,其不及物动词形式往往有被动的意思,这种用法有时会引起歧。如: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可理解为: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o kill others,(这只老虎太小了不能杀死其它动物)。也可理解为The tiger is too small for others to kill.(这只老虎太小了很容易被杀掉。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句子产生歧义呢?下边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语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同形字造成的歧义。词典中一字多音现象即同形象即同形字为数不少,尤其是高频字,而不同的音往往与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相联系,所以一串汉字构成的序列有时很容易引起歧解。如:“这个人好说话”根据“好”读hao还是hao可以有两种理解。在文字材料中,最重要的歧义现象是由于字序造成的结构歧义。典型的结构歧义是由于合成式句法词缺少标记造成的。如“非法国大将选出……”可分析成“非/法国/大将/选出……”或“非法/国大/将/选出……”。对于这种结构歧义现象还有很多,如:“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再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个人都说。)”“你说不过/也得说。(一个人说。)”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了一个有四种意义的例子:(a)“汽车,快点儿;”(b)“汽车!快点儿!”(c)“叫汽车/快点儿”(d)“叫/汽车快点儿。
    2、同音歧义。如果相同的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代表了不同的语素或语素组合,并且它们在相同的上下文中都有意义,就会造成同音歧义。最简单的同音歧义是相同的语音形式属于相同的形式类。如:现代汉语中“半”和“瓣”同音,因为“给我一斗儿(瓣儿)”是同音歧义句。另外相同的上下文中的同音语素在句子中的功能不一定相同。如:“ni de hua jiao de shui bu gou”中“浇”和“椒”引起整个结构的不同。此外,一个语音形式(不管是否写作同一汉字)所代表的两个引申义相差极大,却通常被当成同音形式,与语源上无关的同音形式一样看待。如:“才能”是连词还是名词依据上下文才能断定。意义不同而字形相同语音相同的音节,在语源形式上可能不同。如“区别、各别、分别”中的“别”与用来记录否定性命令词语“不要”的融合形式的“别”。

    二、直接成分造成的歧义。文章指出由于直接成分可作多种切分而造成的歧义是最有意思和最重要的歧义现象,其根源是线性修饰——有层次的修饰关键的复合结构只能用单一的线性序列来表达。是由语言的线条性决定的,非汉语所独有。有的时候直接成分造成的歧义会牵涉到同音形式。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同音形式的文字形式是不同的,可用汉字来消除歧义。如:“xin wen xue”有两种理解:“新文学”和“新闻学”。直接成分引起的歧义也将涉及到除了修饰以外的句法和词法。如“大不了”作1+2切分时有两种解释:(1)没完没了,“不了”是个合成词;(2)至多也不过,“大不了”是个潜在的合成词,“了”读轻声。
    三、其他形式的结构歧义。句中的每个词理解的词性功能不同,那么这个句子也会产生歧义。即词的兼类造成的歧义。例如:“汤热着呢”有歧义:(1)汤还很热,(2)汤正在加热。不同类型的结构体造成的歧义。如:“多少”作为一个由一对反义语素组成的合成词,结构,意指多么的少或这么少。而显性语法关系明确的语法结构如果有歧义,可能有一些隐性的形式对应不同的意义。如:“估计的费用”关系两个不同的核心短语;(1)所估计的费用,(2)估计费。汉语动词的动作方向既可以是主动的又可以是被动的,这经常引起歧义。如:“这鱼给他们吃点儿啊?
    四、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例:1、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谁来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李大伯)
    2、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
    3、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谁提包?张原还是老人?)
    五、很多歧义是“的”字引起的。“的”字不止一种用法,用得最多的是把修饰语连到名词上去。这里常常遇到困难:被“的”字引进的修饰语从哪个字算起?换个说法就是“的”字的管界问题,也就是会不会产生结构歧义的问题。例如:
   (a)(四个医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巡回医疗队;
   (b)四个(医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巡回医疗队;
   (a)和(b)的学生人数相差很多。
   “的”字跟“和”字用在一起,最容易产生管界问题。例如:
   (a)把(重要的书籍)和(手稿)还走;
   (b)把重要的(书籍和手稿)带走。
    有时候,有“的”字没有歧义,省去“的”字就有歧义。例如:吉林山西安分别召开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省总工会领导机构(北京日报1973.6.9)。尽管前面有“分别”二字,也还不能完全防止读者误会“三省总工会”是一个机构。如果“三省”之后有一个“的”字,就不容易产生这样的误会。
    除“的”以外,也还有些别的字,由于语义不同,引起结构分歧。例如“没有”;
   (a)我没有一次/看完;
   (b)我没有/一次看完;
    (a)的“没有”是“有”的否定,是动词;(b)的“没有”是完成的否定,是助动词。
此外,我觉得主现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的情绪、心情和所处环境对句子的理解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言为心志。如果人的心情愉悦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情感;如果人的心情低沉、郁闷,心烦气燥时
思路阴塞,思维迟缓,对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思想消极。如:今天太阳真大。心情好时会理解成阳光灿烂,表达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心避孕药沉闷时,合理解成:阳光太刺眼,照射太强,表现出对太阳的恶厌之情。
    歧义并不是一种少见的现象。词典里的单词,除专有名词外,很少不是多义的;单词的组合也往往可以作不止一种分析。然而放在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环境里,这些单词或单词的组合就只能有一种意义,真正存在歧义的情况是很少的。
    歧义的存在严惩影响了读者对推行的理解,干扰了社会交际中的信息交流,因此,我们在话语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消除歧义。消除歧义的手段大致有四种语音、语境、环境、情理。
    一、语音的轻重可以有抉择意义的作用。
   (a)我’想·起·来·了
   (b)我想’起·来·了(不想再睡了)
   下面是写下来无歧义说起来有歧义的例子,与上面举的例子正好相反:(a)写的好(比印的好)(b)写得好
    二、利用语境消除歧义。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1、底下的例子是因为有上文,所以不产生歧义:
   [问]:你们几个一组?[答]我们/三个一组。
   [问]:你跟谁一组?[答]:我们三个/一组。
   2、下面是由后续词语解除歧义的例子:
   人在政策在,(困难何所惧)
  “人在政策在”可以理解为“人也在,政策出在”(a)也可以理解为“人在几时政策在”(b)有了后半句“困难何所惧”,那就一定是(a)了。
    三、说话的环境——谁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等等——可以排除歧义。
鸡不吃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a),也可以理解为人不吃鸡(b),看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如果这句话是在院子里说的,大概是(a)也可以理解为人不吃鸡(b),看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如果这句话是在院子里说的,大概是(a),如果这句话是在厨房里或餐桌旁边说的,大概是(b)。
    四、根据情理来排除错误解释。
普通话学不好,怎么办?学呀!……下点心,往往地道里学。(《北京晚报》1982.11.15)
这里的“点儿”当然不是可以吃的点心,“地道”也不是《地道战》里的地道。([韩国]石相勋摘)。
    此外,还有调整语序法,如:“几个学校的领导”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增删词语法,如到2008年,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可改为“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或“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增加标点法。如: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在
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原因,清楚地了解歧义现象,能不同消除、掌握歧义的几种文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歧义是可以消除的。不断深化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能使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话,能更准确、更积极地了解别人,使人际关系更加融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朱德熙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
2、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马庆株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