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
【内容摘要】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视野,为我们有效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提供了载体。本文在充分钻研“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中活用主题图进行了总结:“必须先正确认识主题图,用心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它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主题图 活用 策略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新教材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色彩鲜艳。最吸引学生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亲,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地活用用主题图呢? 我认为:必须先正确认识主题图,用心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它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1、正确认识主题图 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内涵,研究和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 主题图内涵丰富,凝结了众多编写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研究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解释主题图的资料:所谓主题图是指集中表现数学学习主题的图形、图表、图画(包括必要的文字)等。主题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师要用好主题图,只知道主题图的含义还不够,还要明确主题图的特点。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乍看,该主题图好像是在展示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角度去思考,主题图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图形的变换过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领会这主题图的深意,就不会把一节数学课上成了一节手工课了。再如: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看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内容,但细细品尝你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幅图画会有那么多种大大小小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天上的太阳、云朵,在参观的小学生和老师,还有树和花朵。怎么不用一种动物表示就可以呢?我们知道自然数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还不会用数来表示物体的多少,而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增多,人们在世世代代反复应用标准集合来表示多少的过程中,渐渐地把数从具体物体的集合中抽象出来.以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在用刻线表示数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抽象的符号。例如,“1”“11”发展为“一”“二”等等。如果没有深刻挖掘出主题图所表示深刻的数学内涵,教师只能表面地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透析地理解主题图的数学内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产生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从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主题图具有两大特点: (1)、具有趣味性。 主题图的设计能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第25页减法的认识主题图,这是一幅小朋友喜欢的“办家家”趣味游戏场面(图中三个小朋友走开了一个,三个千纸鹤“小明”取走一个都可以用“3-1=2”这个算式)。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活动、运动会等。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学生觉得很有趣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具有思想教育性。 许多主题图不但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探究的空间,同时具有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完美统一的特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第几”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数学知识以外,还包含着关于讲公德、守纪律、有他人、有序规则等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2、灵活使用主题图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领会它的内涵,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点有效的做法。 (1)、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将主题图分层展示。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层次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合理安排是“主题图”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关键,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的关键。 ②、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化静止的信息资源为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合理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这幅插图设计较好,它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画面生动形象,信息资源丰富,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飞来了3只,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③、 “主题图”故事化、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我编了一个儿童故事,以动画出现。星期天小猴到外面玩,口渴了小猴就回家,但妈妈不在家里,小猴就拿起盘子的桃子吃。师引导:盘子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啦!吃了一个,两个,还吃了盘子里最后的桃子。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盘子里有几个桃?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很快在故事情境中,认识了“0”的意义。 教学片断: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④、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 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平常把主题图放在前面出示,而本次把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由此可见, 主题图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⑤、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元,心形的气球每个0.80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如果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角+8角,1元2角+8角。如果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反观这前后两种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设计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后一种设计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前一种设计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而后一种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 ⑥、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 以前,我们只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实际是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在放开了:“用图教学”,多样、灵活使用主题图 总之,我们要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来思量、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教师不再是教科书上“主题图”的盲目指教者,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在理解新课程教科书的基础上,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来创造使用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努力把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的活动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逐步体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主题图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我们在使用主题图时,要好好把握其内涵,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在常态的教学中应挖掘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活用主题图,使主题图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