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名师风范 教学感想 特色展示 师生作品 优秀论文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
自与精神独往来——教《五柳先生》有感(科技园学校:吴道云 校对:李记伟)
发布日期:2016-05-21 浏览次数:1904

讲授《五柳先生传》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次理想人格的精神之旅,我对陶渊明最初的感动,就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他也不可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陶渊明的生平和相关诗文,八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我们已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饮酒》等。这就为学习《五柳先生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五柳先生传》,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及有关专家、学者对陶渊明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资料的能力,但具体到如何来讲解,《五柳先生传》,我不得不下一番功夫,陶渊明的诗文语言都平淡自然,他的文笔也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且这是篇自学课文,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完全可根据课文注释初步读懂文章,但平淡自然中又寓含深意。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有时含而不露,需细细品味。

如何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关键,什么内容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又引领他们走进一个新的领域呢?

那就得由已学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知欲,我设计了一个“鸡蛋与母鸡”之关系式的导入。由陶翁的《归园田居》来引出作者陶渊明,这里也暗示了本文是一篇文学自传。自传体文学,学生也不陌生,我们第一单元就学习过自传性文章。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就是选自其自传《四十自述》。我想学生是有话可说的,接下来就是听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既然同学们认为鸡蛋《归园田居》好吃,那么这只下蛋的母鸡陶渊明又怎样呢?)我想,每位同学都想先睹为快,一睹陶渊明的风采。但学生一听肯定就是一脸的迷惑,因为作者一开篇就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真是个“怪人”。有见过写自传不知自己的家世和姓氏的吗?学生接着会听到“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 、“期在必醉”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 、“常著文”,“示己志”,“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等。

学生脑海里会冒出许多不可理解的困惑,这就激发他们探索的激情,这也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老师紧接着问,同学们听了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的五柳先生形象,这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通过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自学疏离文意,将不懂之处提出,教师归纳讲解,在分析文章结构(仿史家笔法)这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探究本文难点上来,提示背诵。

陶氏语言的平淡自然,学生容易从字面上把握文章,但微言大义,如何让学生容易上手?又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呢?我查找了相关的考题(主要是对比阅读,结合24课《送东阳马生序》和《论语》中有关颜回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异中求同)。且要将人物精神——陶渊明精神即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渗透在问题之中。于是我避开了传统的字词,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梳理字意、词意、句意、文意,将重点放到宏观上的把握上来。我的指导思想是: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一种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让学生真心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基于这一认识,我要求学生找准文章的字眼,(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同学们迅速就发现文中“不”字出现了9次,本文一共才163个字,15句话,这也就发现了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使用否定句。这时讨论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但我设计了6个问题,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设计的问题多有时也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提示,(这6个问题由表及里,将整片文章化整为零。且在每个问题后写好了思路提示。有些问题是讨论不出来的,如难点二,这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只要将主要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就不攻自破了。为了有效的展开讨论,我在学案上附了有关的辅助资料。

一是: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突出东晋的门阀制度和世人求声名,夸门第的社会风气。

二是:陶渊明一生并非浑身是“静穆”。(有利于对他人生的辩证认识)

三是:部分能印证本文的诗文。

至于陶渊明身上的消极因素,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能力,但只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所以在本堂课的小结上,要求学生批判的继承这笔文化财产。

课后我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部分学生说他们都讨论好了,但我没有叫他们回答,有学生说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讨论,找不到切入口,有些说讨论了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效果可能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我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以诗证文、以文证诗、诗文互证。另外,也想告诉大家,语文学习是艰难的,也是有趣的,(他又务实的一面,也有务虚的一面,所谓务实,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考点的教学,所谓务虚,就是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教学)。培养他们树立大语文观,留心生活,明白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生活中学习更能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一下的是《五柳先生传》是纯文学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足迹而传人物之神,但这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力在刻画一个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安贫乐道、抱朴守真、品德高尚的隐士形象。也许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其实,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仍是值得肯定的。

读书,其实就是一次次心灵的美好旅程。教书,就是一次次与先贤的精神交流,在交流中化去自己的戾气,最后以林语堂先生的话结尾:“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智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是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