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有感
育贤小学语文教师 冯秀玲
假期,我翻阅了肖川教授的著作《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读着想着,感悟很多。这是一本可以给我们教师修身养性的书。虽说许多书都有这种功能,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教师。而这本书,是一位一直与一线教师亲密接触的教育专家用人格著成的一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教师的六个学会”这一讲深有感触。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解读]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要有等待意识,相信学生会真的改过,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把学生的过错想象成是在孩童学步时的一次跌倒,难道你就可以断言他跌倒了就不会再爬起来?
有很多案例已经告诉我们,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孩子,甚至是别人眼中所谓的笨孩子。如果这些被下了断言的孩子,从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我们人类不知道还要倒退多少年。教师不能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和心态去衡量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的孩子,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自然成熟,而不能拔苗助长。孩子如果和成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差距,那么何谓成人何谓儿童呢?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知识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体验中积累起来的。有些家长和老师不允许学生作业本上出现错误,一旦出现了错误就是多么的不应该。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没有错误的体验,又用什么来判断正确呢?
二、学会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老师,怎能听到学生真情的呼唤?自以为是的学生,又如何听得进老师的肺腑之言?重要的是以心换心,彼此倾听。
把自己的东西主动拿给别人分享,这需要勇气,体现的是仁爱和宽容;而积极地分享别人的思想,则意味着尊重,体现的是民主和合作。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想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都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爱的奶油皮。然而,同样的20年过去了,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原来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常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则喜欢独居,它们圈地为主,沟通仅止于求偶和对于侵犯者的驱逐。因此,就算有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的鸟也无法知晓。动物是这样,人亦如此。在独立钻研的同时,要学会与大家分享新发现、新成果,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奉献与成功的愉悦无法替代,我们在智慧与情感的分享中不断提升与发展。期望分享你的成功,分享我的收获,分享我们每一份感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亲身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三、学会宽容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在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没有宽容,会使你处处碰壁,寸步难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会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就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就多一份友爱。虽然,做到宽容并不十分简单,但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尝试,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那样的话,相信我们会离宽容越来越近。
四、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更是现在老师应该主动去学会的,而且真正的能在教学中运用。这对我们都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工作上的激励。
读肖川教授的书,总会有阵阵的心得产生,字字句句皆是经典,时时处处都有感动。您不妨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在沉沉的夜色下,在漫漫的长夜里,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手捧一本《教育的方向与方法》,相信它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