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名师风范 教学感想 特色展示 师生作品 优秀论文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感想
发布日期:2017-03-23 浏览次数:1671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感想

 ———龙江小学 王芬

【教学感想】: 

当上完课回到办公室休息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同学们那种善良、纯真的心灵所感动。同学们为那小女孩担忧的表情、为小女孩伤心难过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回顾执教的整个过程,我认为设计的这三个教学环节还是比较好的。值得记一记、写一写,以备以后的教学之需。

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火柴天堂》,凄美的歌声音乐深深的感染着学生。复习旧知部分,课件直观的将小女孩大雪中光着脚卖火柴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教师在《神秘花园》的配乐中煽情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较快的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为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和体验。而这一环节则起到了一个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的作用。效果特别明显,学生课前的紧张与兴奋荡然无存,全都陷入了沉重与深思之中。

环节二:小组合作学习。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由于几次擦火柴写法的相同,第二和第三次擦火柴的情景就进行略处理,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情朗读就可以;第四和第五次擦燃火柴重点放在“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造成小女孩这样悲惨的命运其实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回归第三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目的也在于此。

环节三:在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在品读这部分内容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另外,教学本课时我还注重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例如:默读、自由读、小组合作读等。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在自读中思考,在自读中练习评价。能够在读中受到启发,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课文简说】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孩子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因此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小女悲惨的命运并不容易,所以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深入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中的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者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和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学目标】

本文是学生自小就爱读的童话,过去孩子们主要是侧重于欣赏故事情节和美丽的人物形象,而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则应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阅读理解中,抓住虚实交替的写作方法体验、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

1、关注文中小女孩的命运,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2、感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

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这些幻象的美好与小女孩现实生活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含义深刻句子;一是“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餓,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二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课程审美性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多元的开放,更加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关爱,以升华学生的情感,落实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时,通过设计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持学习者之间融洽的关系和互相协作的态度,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诵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一)课前播放熊天平的歌曲《火柴天堂》。

(二)教师激情语入: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们再一次带到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再次来到我们上一节课刚认识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虚拟一个适合学习课文的情境,把同学们从今天的现实生活引入到文本的境界中来,通过导语,把学生拉近到小女孩的身边,在精神上和小女孩同悲、同喜、同期待,这便于深入语言文字去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课文中心。

二、学习结局,质疑问难。   

1、课件播放配乐图片,教师煽情回顾第一部分内容。

2、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把我们的心纠得紧紧的,那谁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

3、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11自然段。

4、齐读第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冻死时神态的词句。

5、学生质疑。(小女孩明明是被冻死的,那么可怜!为什么她死时嘴上还带着微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三、深入文本,走进心灵

(一)整体感知课文,重悟第二部分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数一数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找到相关句子标上序号。

2、指名回答。(一共五次)

(二)深入研读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

1、出示阅读提示:小女孩是如何擦然第一根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回答。体会小女孩现实生活是寒冷的,说明她需要温暖。

3、用你的朗读,汇报小女孩情感和你的感受。

4、评价、指导朗读,张显童话语言特点,表达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有感情朗读为这几个环节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读,把握情感脉络,理清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文字的情感线索:擦火柴前极度矛盾——出现幻象时极度幸福——火柴熄灭后极度失望;精读,品悟文字魅力,让学生理解具体语言、文字、标点中的丰富内涵;再用富有个性地有感情地朗读来汇报自己的理解。另外,这段文字悲、喜交替,以幸福渲染悲凉,只有用有感情、有表情地读,才能表现童话语言的无穷想象力。所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心灵感动。

(三)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第二至第五次擦燃火柴部分)

1、小组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利用刚才的学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读、悟,组内交流。

2)自学提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

2、班内交流汇报,适时评价,及时释疑。

3、感情朗读,体会情感,了解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

1)情感重点:重点朗读第四次幻象中小女孩呼唤奶奶的话,尤其是通过读出文中四个感叹号,表现出小女孩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和渴望。

2)关键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她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次擦火柴部分的深透学习并归纳学法,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后,把第二至第五次擦火柴部分放权给学生自学,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归纳学法,自学、交流、朗读汇报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本篇课文相似的内容结构和情感结构和六年级学生的已有阅读潜力,基于“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根据本课特点,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既避免了教学环节的重复,又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感悟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女孩就这样悲惨的在大年夜死去了,直到第二天清晨,新年的开始,人们才发现她。微笑原本一个优美的词语,此时,却刺得老师锥心的痛!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明明是那么悲惨不幸,为什么文中却说她含着微笑而死去?(她是在种种美好的幻景中死去的。)

那你能想象一下,小女孩用微笑向人们诉说着什么?(现实残酷、生活无奈、人们无情、世态炎凉、制度黑暗……)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理解两个“幸福”是重难点之一,以读启发,交流理解,再用朗读表现悲惨,表达同情)。

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1、同学们,我们与小女孩相比是幸福的,和平的年代,和谐的社会让我们时时感受到幸福,但在小女孩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幸福是遥不可及的,是不可能拥有的。伟大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先生出于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加上自己丰富合理的想象,写下了这篇凄美的童话,让许多读者感慨万千,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其中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刘倩倩读完这个童话后,写下了一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

2、学生配乐齐读诗歌。

3、练习写话。

同学们,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她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4、反馈写话内容。

5、老师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同学们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你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可是你们的心意小女孩收不到,因为她生活在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呢?

6、学生反馈。

7、教师小结。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儿歌、练习写话再次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板书设计

 

幻   景                                现  实

   (美好)                               (残酷)

     火炉            (温暖)               寒冷

     烤鸭            (食物)               饥饿

     圣诞树          (快乐)               痛苦

     奶奶            (幸福)               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