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高语组杨晓辉老师在六年级(1)班执教了《桥》的公开课。整堂课的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度”,又突破了课堂的重难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杨老师从“天灾”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关注环境描写,为感受人物形象打下基础。同时老师巧妙地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切入,依次设置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任务,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在这一“疑点促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笔批注、动脑表达、小声朗读、感情独悟、勤作笔记,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
其次,在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下,同学们的朗读情感逐渐到位、步步深入,读出了洪水的凶猛肆虐和主人公的镇定自若、不徇私情;课堂中,抓住语言的藤,守住语文的根,由读悟情,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人物内心,去深刻理解了老汉的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成为了课堂一大亮点。
同时,杨老师还相应地指导与点拨情节大意、句子赏析与人物形象,使知识点和重难点更加明确清晰。因此,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中,无论是“师生互动度”还是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都有真切的体现并取得了实效。
课堂接近尾声之时,由学生进行小结,从学生角度来看,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引导学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梳理了情节,又掌握了“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这一知识点,还在反复朗读、句子赏析中体悟了人物品质,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课后,高段语组全体老师在交流中提到,思想教育永远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抓住语言体悟,既有助于理解内容,又有助于深化主题。小说的题目——“桥”,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寓意?通过在真实的语境中反复的朗读实践,老支书的形象已浮现在学生和听者的眼前;小说的主题已在学生的心里打上了烙印。
教导处李其松主任提醒高语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好部编版教材“抓语言的藤,守语文的根”,在读中品味,揣摩,感受和展现“语文课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