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
----“管住”学生,不如“关注”学生
鸿翔学校 史绪光
我是一名八年级的班主任,现在所带的班级是我从七年级第一学期接手一直带到现在的。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带这个班级一年多来的一些心得吧!
这个班比较特殊,学生都是在原六年级三个班的同学中经过筛选组成的。当时,全班50人,38个男生,12个女生,典型的男多女少,班级配额,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班级结构,生源情况都比较复杂,基本上都是一群调皮捣蛋,厌学甚至不学的问题学生。整天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迟到,不穿校服,不戴校卡,染发,上课睡觉,扰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不做作业等现象每天都有,有时候一天还要处理两单打架事件。那时候,好像除了上课,就是不停地处理问题学生,不停说教,不停做思想工作,周一到周五嗓子都是哑的,身心俱疲,我一个大男人都有点吃不消了。关键是做得那么辛苦,也没收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做迅速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整顿班风,我想到了一句话:“乱世用重典,乱班出重拳”。有了这个想法,我针对班上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重点突出一个字“罚”,而且是重罚。班规出台实施后,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难持续,也没能彻底落实和执行下去。班上总有那么几个特别调皮叛逆的男生明知故犯,屡教不改,拒不接受惩罚,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也说拿孩子没办法,请我们老师管严些。气得我咬牙切齿,暴跳如雷,对他们一通严厉的训斥和责骂,结果可想而知,师生关系越发的紧张。当时,我真的想放弃了。但是,冷静下来又一想,他们才初一啊,这么早就放弃了,那他们以后怎么办?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叛逆,敏感,最重要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于是,我尝试着走入他们中间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过往和一些成长经历。原来,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在工厂生产线一线做工,平时很少有时间跟他们一起交流,甚至有同学反映他们跟父母有时一个星期都说不上一句话,晚上父母下班都已经十点多回到家都快十一点了,孩子都已经睡了。早上六点多孩子出门上学,有的父母还没起床,因为有些家长上夜班,白天休息。根本连面都见不到,更不要说交流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和父母疏远了,彼此互不了解,孩子更是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只是顾着挣钱,心里难免会有些怨恨和责怪,于是和他们顶嘴,对着干,在学校也总是和老师作对,甚至于做出一些打架斗殴,伤害同学的事情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我终于弄明白:与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管住学生,不如多花时间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后来,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甚至周末,跟他们交流,和他们做朋友,密切关注他们,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去帮助他们一起解决。一段时间过去,师生关系也缓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也会主动与我交流了,通过和孩子们聊天,谈心,他们也开始明白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家庭矛盾也少了许多。孩子很晚不回家,经常和大人顶嘴类似这样的家长电话也很久没有接到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打造优秀班集体,利用假期我又查阅了一些专业书籍,通过读书认识到到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于是本学期,我们又重新制定了新班规,从班规意见的征集到具体的实施全程都由几个班干部和学生代表操办的,我只是提了一些具体要求和建议供他们参考。以前,班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我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因为我的强势,他们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只是藏在心里暗暗的跟我较劲唱反调。现在,他们自己说了算,自己管自己,不给班干部和老师添麻烦,做错了事情自觉对照他们自己制定的班规遵照执行,他们也没话说。对于班里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和苗头,学校交办的一些活动和任务,一些同学也会主动过来问我,老师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弄?我会告诉他们,这个事情你怎么看?你们觉得怎么做比较好?千万别小看学生,有的时候他们真的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这样做既锻炼了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受重视,被关注了,他们发出的声音有人倾听,是有力量的。
现在,班风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纪律、文礼、仪容仪表等常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们的这些成长和改变也得到了科任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好评和肯定,看到他们的进步和变化,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深知班主任肩上的责任重大,容不得我有半点骄傲和放松。
总之,班主任想要做好德育工作,管理好班集体,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理解、关爱学生,要以人性关怀的魅力来感召、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师生互信互敬,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使他们的个体人格、道德完善,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发展、成长。
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