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名师风范 教学感想 特色展示 师生作品 优秀论文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
浅谈新课改理论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启示
发布日期:2020-06-28 浏览次数:1347

浅谈新课改理论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启示 


                                            广州市花都区龙华学校    陈梅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数学学科的知识难度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年级班里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数学“学困生”。本文基于笔者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理论所倡导的全新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数学学科学业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数学学科的求知欲不强、数学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是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无端恐惧等心理特征,初三数学学困生情况尤为突出。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较为抽象的学科,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求相对较高,学困生对于许多定义、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很难理解,所以面对题目时束手无策。二是,欠下了长期的数学“账”。初中数学学困生中绝大部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没打扎实,小学阶段勉强应付,但是到了初中阶段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就难以应付了。三是,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存在认识偏差。笔者通过与班里的数学学困生交谈发现,有一半的数学学困生认为数学学科枯燥、死板,缺乏趣味性,甚至还有个别学困生认为初中数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相对于小学数学缺乏实用性,因此,进入初中阶段后面对学习困难的数学直接选择放弃。四是,数学教师教法单一、固有成见。笔者通过与新接手的初三学生交谈发现,有部分数学学困生是因为数学任课教师上课方式过于死板,数学课上成了自习课,不停地做练习题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对数学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长期忽视、冷落、放弃致使某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五是,学生角色混乱。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分析,他们对自我角色没有明确的认识,存在角色混乱,学习和生活都缺乏明确的目标,整天浑浑然不知所措。

二、新课改理论对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启示                               

(一)新课改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新四观”

我国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总体框架做了明确指示。本次新课改的基本理论思想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将新的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整体的人”;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将生活化和综合性渗入课程内容之中;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提倡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生成知识;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新课改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时具体表现为树立并践行“新四观”,所谓“新四观”即指:全新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 践行“新四观”,转化数学学困生

1、引导、鼓励学困生,树立全新教师观

与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形成鲜明对比,新教师观强调在处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时,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与“师严而后道尊”迥然不同的是新教师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

在笔者了解到即将接手的两个初三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情况时(这两个班的数学平均分均在30分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学困生),并未持放任的态度,而是从班主任和该班历任数学任课教师处了解情况、搜集有关学生数学学情的资料,并利用与学生首次见面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展了一节主题为“发掘自我潜力,重拾数学信心”的全员动员活动。在动员活动上,笔者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表述自己对数学的情感或态度。几乎接近一半的学生说道:“老师,您放弃吧,因为我们自己早就放弃了”、“老师,希望在您的数学课上不要挨手板”......。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告诉孩子们:在老师的课堂你们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被打手板,因为老师知道每位同学都是要面子的、有自尊心的,老师绝不会做伤大家自尊心的事情;老师认为同学们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据老师的了解,我们班很多同学在小学和初一阶段的数学成绩是非常棒的,之所以出现暂时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老师请同学们摒弃你们对数学“枯燥、刻板、无趣”的观念或者放弃数学的打算,同时请大家相信老师,老师愿做大家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帮助者......随着活动的开展,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眼睛发亮、目光里充满了期望......

2、注重过程、关爱学困生,践行全新教学观

为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做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人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交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打破传统教学追求正确答案的教学思维,更加关注学生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笔者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授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去求解教材中的例题。而是将班里的学生进行结对分配(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个优生组辅导一个学困生组,每组各4人共计8人)。教师在课前已要求所有学生对本节的书本知识进行了预习,课上第一个5分钟,教师让各小分队中的优生组讨论通过自学归纳的“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学困生组回忆并讨论总结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紧接着再给10分钟给学生,让各分队中优生组向学困生组讲解他们自己小组讨论总结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并用教材中的例题为例向学困生讲解辅导。紧接着教师请一名自愿的学困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解教材19页探究1(有关传染病传染过程)的例题,通过该学困生的讲解,笔者发现通过生生间的帮助和辅导,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超教师的预期。紧接着教师再结合教材探究2的例题讲解,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根据实际问题,明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最后求解方程(利用已学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计算求解)并作答。这一教学环节,不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将更多的注意力从追求最终结果转向思考的过程中去,同时生生互助地教学方式,让学困生和优等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包容、照顾学困生,奉行全新学生观

新课改理论思想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过错,以赏识教育为主。不能将教师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的知识经验都还处于不断积累增长的阶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事。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犯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反而不犯错才是不正常的。笔者在教学中本着体谅学生、容错施教的理念,坚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笔者看来,考试分数为50分的学困生相对于考130分的优生来讲,学困生的上升空间更大,而且学困生要实现20分的增长远比优生实现20分的增长容易的多、现实得多,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进步对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贡献大于优等生分数增长的贡献。因此笔者从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位学困生。对学生的独到观点持尊重赞赏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寻求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特殊照顾”,针对学困生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后时间和放学等待校车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针对学困生分层教学,倡导全新学习观

新课改理论思想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摒弃机械地接受学习方式,提倡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独立地分析、思考,积极探索、实践、创造发现新知。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笔者在进行《概率初步》这一章教学时将内容进行拆分【说明:《概率初步》这一章内容是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随机事件》这一课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笔者选择将本章内容作为学生自学自教的题材,充分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乐趣】。并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困生组,中等生组,优生组(分别对应用字母A、B、C指代)【A组负责随机事件这一课题内容;B组负责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课题的内容;C组负责用频率估计概率这一节的内容】。分组后,笔者对每一小组提出具体的自学自教要求(具体包括:各小组课题的自学目标、具体用何种方式来向别的小组讲解本小组课题的知识、制作简要的PPT来呈现本小组课题的内容等)。通过一周的准备后,在汇报课上,笔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同学们制作的PPT非常精美、卡通有趣,甚至比教师制作的更有创意和吸引力,同时有些小组还设计了非常有趣的游戏环节,比如A小组(即学困生组)设计了抽纸牌游戏让同学们体会随机事件;B小组用掷色子游戏向别的组讲解用列举法求概率;C小组设计了抛硬币的游戏向别的小组展示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在每个小组演示讲解的过程中其余小组积极发问质疑,演示小组的成员都能团结一心积极地一一作答。从本次教学活动中,笔者看到了同学们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积极,特别是学困生组同学从本次活动中不仅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他们精彩的课程设计和展示更是赢得了班里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尊重。整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在轻松有趣的互教互学的情境中圆满地完成了。

三、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是教学长期积累的结果。学困生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和引导。努力促进学困生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强,刘俊霞.教育教学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郑剑锋.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9(23).

[3]岳大凤.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读与写,2020(05).

[4]史荀香.以心待之,以情感之——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