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有感
12月11日在海珠区赤岗小学观摩晓港东马路小学杨少珍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节课,收益匪浅。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杨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做到了长篇短教,缩短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一、读了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思考了些什么?二、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中华不振?三、租界到底是怎样的地方。在这三个问题的展开教学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多层次的读书活动中感知、感悟文本。杨老师课堂上很从容,教学环节也很紧凑。老师的激情和投入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杨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担心,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深入解读,学生感悟各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接着老师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当孩子们看到妇人的可怜、巡警的可恶、洋人的可恨、路人的可悲时胸中充满愤怒,从而找到其根源---------中华不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让教学落到实处。
整堂课下来,感觉最深刻的是杨老师在第八自然段分析人物感情地时候很自然、到位。通过学生理解了人物的感情后,老师再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人物情感,同时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杨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是能做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何而读书,这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
另外,优秀文化的积累也是必要的,杨老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让孩子读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多给孩子一些文化源头的积累,孩子的语言意识会更强。
我想我以后在课堂情感引导和朗读技巧方面更要加倍努力,我相信“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非常有道理的。
广州市海珠区龙涛小学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