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转化措施
金星学校:刘泳玲
内容摘要:学习困难学生是学校普遍存在的一群特殊群体,他们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难题和障碍。学习困难问题虽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学习困难学生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层面上突现出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但在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上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生理、心理、教师期望、各种环境等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合理转化措施,努力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发展。
关键词:学习困难生,影响因素,转化措施
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它的的确确存在于每一个学龄段的一些学生中,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称“学困生”)本身在学习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需要更加人的理解和帮助。而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历史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国外的学者亦尝试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各个领域上均取得不少成果。但是仍并没有从实践中获得更好的转化措施,对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仍需努力。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认识
对于学困生,各界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来界定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对学困生的界定进行了论述,亦有学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对学困生的定义进行论述,虽然对学困生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亦大同小异,离不开其本质的问题。
学困生指的是智商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平时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或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师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对于学困生的成因,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成长环境、个体性格、认知水平,以及后天努力的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学生学习困难的各种影响因素
从学困生形成的因果关系来分析,学困生的现状与当前的教育模式、教育评价制度和学困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学校教师期望和其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等有较密切的联系。
1、 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压力
(1) 传统的教育管理、评价模式
如今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蔓延到每一位适龄入学儿童,在全社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呐喊声中,学校,家庭亦倍感压力。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仍没有得到转变,反而成为束缚学生成长的因素,学校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习的成败,忽视了孩子身上的多方面的潜能。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效益和知名度,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给教师施加压力,教师只能不断给学生灌输知识,安排更多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无法完成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以造成身心疲惫,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虽然教育评价制度已经在不断改革,但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依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在品德、艺体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压力下,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追求在学习成绩中体现的价值,学生的兴趣被扼杀,每天只能对着一堆堆的书本和作业本,巨大的学习压力,使部分学习想放弃学习的念头,从而在心灵上厌恶学习,无所谓成绩的好与坏,逐渐破罐子破摔,无心学习。因此在教师和课业的双重压力下,一部分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或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反复刺激下,就会产生自暴自弃、消极应付的心理。
(2) 学校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单一,对教材和学生钻研得不够透彻,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理解接受程度来改变授课的方式和方法,致使课堂教学不能引人入胜,课堂效率低下,部分学生的思维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造成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抗拒,觉得枯燥无味。而且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并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没有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学习情况和理解接受能力来进行辅导教育。甚至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产生偏见,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讽刺挖苦,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像患病的人受到权威的判决一样,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动力。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的课而厌恶这一学科,从而成为这一学科的学困生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亦有很大影响。
2、 身体因素的影响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日常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基础。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学生大多数都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期, 具有健康的体魄是每一学生的良好愿望, 有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生理缺陷, 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一般情况下, 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听障碍、四肢残疾或其他难以治愈性疾病等生理缺陷的学生, 同在生理上完全正常的健康人相比, 无论是心理承受能力, 还是生理上的成长感受, 都具有更多的不愉快色彩, 这种情况, 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学习困难。因此,学生的生理因素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3、 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
(1) 认知特征
有些学困生可能会在认知过程方面存在着缺陷,觉知、学习、记忆、思考问题会比其他学生困难,特别是在强调思维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时,学困生会表现出难以完成任务。[1]学困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不足可从以下其中三方面体现:第一,视觉空间困难。其表现为视觉分辨能力不足、视觉范围狭小。这样的话,学困生会对同一问题,同一学习材料中比其他学生需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听觉困难。这些学生会对一些听觉材料产生分辨困难,特别是在读音和语言的学习中,他们不能对相似的声音,字母发音进行分辨,甚至一件事需要多次提醒他们才能完成,因此有些学生经常会忘记作业,不能按时交作业;在考试中不能分辨相似,相近的问题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第三,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走神”现象,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件上,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无法专心上课听讲,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造成上课接受知识的效率下降,对老师课上传授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后又不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进而久之,前面的知识未能掌握,后面的知识又紧接而来,造成无法消化接受,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下降。
(2)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往往是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心理障碍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但同样会影响到其学习状态。[2]一般来说,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大多有厌学情绪,多数已是教育的弃儿,教师忽视或责备的对象。有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情况较多的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比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而大部分学困生都有着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孤僻和懒惰心理。其表现为: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缺乏自信,会由于偶然的成绩不理想或者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灰心失意,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地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不愿与他人交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上课时不敢举手发言,课后不敢参与同学的讨论。久而久之,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就越来越差,遇到问题表现为恐惧和退缩;而有些学困生常常一想到学习就情绪不高,懒于动手动脑,写作业不独立思考,常常抄袭别人的作业,甚至寻求他人来替代自己完成作业。
4、 教师期望对学困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行为表现作出的预测。它在心理学界上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情感效应,能引起“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成就归因,而受到教师较低的期望的学生,其本身通常亦具有低效能期待和习得性无助感心理特征。[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着较高的期望,受到教师热心关注和成就期望的学生往往会更好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而对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不抱太大的希望,认为那些差生是不会有成就的,就算是取得成功,也是偶然的,甚至对他们偶然取得的成绩产生怀疑,讽刺挖苦;而有些教师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表现出厌恶、轻视、不信任等消极期望评价,忽视他们的存在,使学困生形成消极的自我否定评价,加重自卑,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无法激发学习动机。
5、 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它们都会对学困生产生一定影响。
第一,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理念等都会影响到在校的每一位学生。一所校风、学风良好的学校往往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和学习动力,而如今有些学校却经常出现学生群殴,逃课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十分恶劣,教学仅仅是教与学的过程,与学生没有更多的情感交流,造成授课板结,学生并不能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而有些学校就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教育, 长期下去, 就容易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更为落后,造成学习困难。而且学校还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其他方面兴趣不能得到满足,在学习上又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非学习困难学生有显著差异,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对学生不良学生都表现出更加过分的干涉与保护,并且,学习不良学生的父亲对子女的态度更严厉、更多惩罚,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当今社会中一些家长尤其是学习不良学生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且学习困难学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父母的婚姻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处于单亲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第三,社区文化的影响。社区是学生校外最常接触的生活场所, 社区文化的好坏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向上、崇尚知识的社区文化, 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大部分学困生所处的社区,其文化都充斥着糟粕, 对知识不太重视,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其影响,从而认为学习并不重要,进而不重视或不愿意学习, 慢慢地就会造成学习困难。
三、学困生的转化措施及对策
1、 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评价模式
学校应该要调整和转变当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有利于师生共同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转变当前只注重和追求业绩和效率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教育评价方式上,不要单一地仅仅评价学习成绩,实行多元评价,可以从学习、品德、运动、卫生、艺体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准自己的位置,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在其他方面亦能做的很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会更努力地搞好自己的学习。努力实现“学困生”自我教育。
2、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身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学困生时更加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方式。
首先,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强,要懂得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这样在教育学困生时就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在教育辅导学困生时,教学方式和方法亦很重要,因此教师亦需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再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其知识水平基础、学习习惯等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特别指出,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多多少少的差异性,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异促使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动机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关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教会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自己学会学习。
3、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周围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喜欢充满压迫和压力的氛围中学习。对于学困生,他们更加希望自己能在喜欢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充满压迫和歧视的环境会使他们更畏缩,更害怕学习,讨厌学习。特别是在校园中,如果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嘲笑挖苦他们,处处为难他们,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创伤,变得退缩,没有自信,不敢面对教师和同学,那样就更不用谈学习了。因此,学校应努力去营造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师生间、生生间要互相关爱,互帮互助。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学困生亦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自觉请教老师指导自己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起来就会比较愉悦,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和恐惧感。从而不断地增强信心、磨练意志,发展自己的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4、 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要从教育系统的整体着手考虑,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内容、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首先,学校应该设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室,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其次,在校的每一位教师亦需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培训,方便在教育学困生时进行心理疏导,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助于人去克服困难和挫折。
心理健康自在,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必然懂得如何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达到较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反之,心理素质差,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情绪无常,对学习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和行为悖于常理,学当无所成。而学困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境都会有可能产生不好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开设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室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自己无法摆脱的心理困境,在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释放和解脱,释放压力,得到放松;同时,可以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让学生明白,学习困难是暂时的,他并不比别人差,通过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更进一步的努力,他会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压抑的情绪得到调节,负重的压力得到释放,学困生就能有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5、 给予正面评价,努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对学困生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学习困难生认为学习没有用,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故不能专心学习,导致学业成绩不良。[4]学困生通常因为长期的失败和无助使他们形成无能感,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烦恼和痛苦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针对各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来制造让学困生取得一定成功的机会,对其进行及时的积极正面的评定,可以用眼神、姿态、言行表达出对学困生的欣赏和信赖并使其觉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这样学生会将老师的这些积极评价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自然而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而且他们会为了维护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维持这种愉悦感而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就这样慢慢地激发起来。
而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进行委婉的评价,注意语言艺术性的运用。要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维护,克服自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6、 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制定良好的学习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很重大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制定学习策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时就会显得更加力不从心,自然成绩就会不好。因此,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制定学习策略是很必要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在校教师都应注意在平时的生活或学习中教会、提醒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觉性:上课时注意注意力的集中, 认真听老师讲课; 下课后能够按照老师要求预习、复习功课, 按时完成作业。其次,在制定学习策略时,注意提点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分单元分课时地一步一步来制定学习目标,不能操之过急,把复杂困难的问题硬灌输入自己的头脑。同时,亦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会存在困难的,既然会存在困难,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不畏惧挫折,不放弃就能把难题解决。在学习之余,平时更要有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能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埋头苦读,这是不科学的,应学会劳逸结合。在学习中遇到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跟同学讨论, 通过勤奋刻苦地自学, 努力赶上其他学生。最后, 学困生还要注意总结学习经验,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适合个体实际的学习方法, 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四、结语
对于学习困难问题,各界学者仍在努力研究和寻找其更好的转化措施,试图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和争取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由于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再加之有些学生本人的不配合甚至抵触,因此导致转化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多积累个案,根据个体的差异调整工作方法,为学困生的转化积累经验,探索思路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其次,对于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真切的关心和帮助,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周围的人,都应给他们一片属于他们的空间和快乐,多一点关注少一份歧视,多一点帮助少一份冷淡。这样,他们就会在和谐、快乐和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近年来关于学习困难学生认知特征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研究,2013,4:267-268.
[2]柳枝娜.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转化对策[J].科教导刊,2012,12:240.
[3]张翼. 教师期望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J].教学研探,18.
[4]付海琼. 浅析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策略[J].华章,2013:172.